首頁 » 自從換一種方式溝通后,女兒的犟脾氣就消失了,我跟她還處成姐妹

自從換一種方式溝通后,女兒的犟脾氣就消失了,我跟她還處成姐妹
2023/04/15
2023/04/15

文/蘭媽談育兒

今天早上,我跟倔犟女兒進行了長達1小時的面對面溝通

也就是這次溝通讓我明白了一件事:方法要永遠大于說教

事情起因:

周六一大早,前一秒我和女兒還聊得甚歡

可自從女兒拿我手機在網上選咕卡玩具套裝后,一切就變了

由于咕卡玩具上周才入手一套,這次我提醒說:「家里新買的咕卡還不到一個星期,你怎麼又想買了」

沒想到,也就是這樣一句話,女兒當場就生氣地把手機扔到一邊,然后又噘著嘴巴地小聲嘀咕

隱約間聽到的聲音大概是這樣的:

「真煩,一天到晚就嘮嘮叨叨的」「哼,有什麼了不起的,不買就不買」

看著酷愛發脾氣的女兒,我像很多家長認為的那樣:「孩子亂發脾氣無非是被慣壞了」

在焦躁環境里甚至還一度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中…

可看著越說話情緒越暴躁的女兒,也讓我意識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特別是年幼的孩子發脾氣時,不少家長都覺得好好說話不如怒吼一頓管用

那是因為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所說的話或許孩子壓根就不能理解

就拿這次又要買咕卡玩具來說

你跟她說「新買的咕卡玩具還沒用完」,孩子會說:「那不一樣」,這就是同樣一件事擁有不同 認知理念的排斥結果

事件中的家長會認為,只要是咕卡,就沒什麼不一樣的,拿到手里就是個創作、粘貼

可咱們的孩子不那麼認為呀

哪怕是顏色、花型不一樣,所帶來的創作靈感、包括熱愛程度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像是我們成年人去買衣服一樣,特別喜歡某一款服飾時,可能還想著把其它顏色也都入手一件,因為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風格,同時也影響著不同的心情

當我逐漸看透這一點之后,我決定此番咕卡事件一定要跟孩子好好溝通

初次聊天: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

當我帶著不一樣的心情和孩子面對面溝通時,所進行的過程也沒有那麼順利

因為在咕卡事件中孩子的目的很簡單:就想買咕卡

而這個愿望有多強烈被拒絕后的心情也就會有多糟糕

所以,當我因為買咕卡還沒有說幾句話時,小丫頭的眼眶就紅了起來,一邊抽泣著、還一邊跺腳扔東西

天知道當時的心情有多麼煩躁,明明沒說什麼,也明明沒有抱怨或者批評之意,可孩子何以做出如此委屈的表情呢

于是,我嘗試用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去感化孩子

我問她:「你為什麼發那麼大脾氣」

女兒不語

我又問「你發脾氣的原因是想要咕卡,而我沒有馬上給你買對嗎」

女兒點點頭

(此時,和女兒的面對面溝通已經長達30多分鐘)

因為沒有同意買咕卡就如此大的氣性,甚至扔東西、朝我發脾氣

口干舌燥、喉嚨澀痛的情況下,這件事讓我心里很焦躁、也不能理解

那個時候我也想過大發脾氣讓女兒安靜下來,可小朋友就是這樣,你可以說她倔犟、也可以說她直性子,但性情背后就是他們對自我情緒掌控的缺乏

特別是從焦躁本身去看待問題后,我發現自身的焦躁與負面情緒,都是因為好好說話沒有換來理想的效果

這一點,相信很多過來人的家長都有所體會

特別是那種 掏心掏肺對孩子,而始終被孩子漠視、甚至煩躁的感覺,一定要不好受吧

當時的我正在歷經這種感覺…

從焦躁到自我安慰的 情緒轉變,我也意識到好的溝通都是從好態度開始的,如果在態度上沒有轉變,即便是眼前問題解決了,未來因為態度也很容易再次掀起 爭吵風波

所以,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從一個好的態度開始

建立共情:

和孩子建立一個好的態度,首先需要跟他們建立共情心理

既然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是缺乏好的態度,那麼本期話題也應該以態度調節為主

當態度好了,親子溝通的效率自然也會跟著好了

而在好的態度調解方面,繼前30分鐘的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溝通,我發現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好的共情心理從來都不是 自我感動

就咕卡事件的初次聊天里,我跟女兒 分析了問題、也給出了建議,細心耐心的溝通甚至把我自己都感動了,可女兒想要新咕卡的那道愿望坎就是過不了

于是,我又從態度方面開始調節情緒

接下來,是我和女兒建立共情心理的態度改善對話:

我:「你知道,我為什麼總是說這件事你覺得可以就自己做主嗎」

女兒搖搖頭

我:「那是因為我的建議你沒有采納,而你也認定自己的想法了,如果你不親身體驗一番也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這可不是不愛你、只是不想說太多話讓你難過,也是希望做到更加尊重你,這一點你能明白嗎」

女兒點點頭

我:「那你覺得,我每次跟你的溝通方式有問題嗎?」

女兒:「沒問題」

我:「我知道,你是覺得這次沒有立馬給你買咕卡,你很不開心,如果我上來就說:「不行,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玩」,那你再發脾氣我心里還好受一些,可我明明用盡所有的溫柔跟你溝通,你還是這個態度,這種感覺讓我很傷心,也很難受」

女兒先是若有所思地看了看我,然后又低著頭

我緊接著對她說:「如果你覺得還是不能理解,那你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跟你溝通的時候也噘著嘴巴、嘴里說著難聽的狠話,那你是不是也很難過委屈?」

女兒點點頭,還帶著認同感地說「是的」

最后,我和女兒愉快地處成姐妹,我們還商量說:「那以后我們倆以后能不能都用好的態度去溝通,你對我微笑、我也對你溫柔」

就這樣,大概也就是十幾分鐘溝通,之前的 糟糕情緒慢慢就被溫柔取代了

而在後來的不到二十分鐘里呢,我們再次回到買咕卡事件中

這一次,我和女兒愉快地開始在網上瀏覽合適的咕卡

因為,她告訴我:「這次想買咕卡,是因為之前買的咕卡里沒有流砂磚」

當基本情況都了解后,最后的解決方案是:單獨購買流沙磚

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女兒的手工需求,也避免了沒有必要的材料消耗、與教育溺愛

所以,好的教育往往是從「換一種方式」和孩子溝通開始的,當我們能夠走進孩子的情緒,改變他們的態度時,這就是教育的成功之處

家長如何換一種方式和孩子好好溝通?針對不同事件蘭媽總結了這些常見方式:

1、馬上就要出門了,別磨蹭

改成:呼叫xxx,我們要到門口集合啦

2、都什麼時候了,怎麼還不寫作業

改成:如果你現在能把作業寫完,那待會吃完飯我們就可以一起做xx了

3、你怎麼回事,寫個作業頭都趴在桌子上了,駝背了看你怎麼辦

改成:「我發現我的這棵小樹有些長歪了,來,媽媽幫忙修正一下,把背稍稍挺直一下吧」

4、飯菜都涼了,你怎麼還不來吃,是不是又想待會偷著吃零食

改成:哇,今天的飯菜都是你喜歡的口味,干飯人快來把它們都消滅掉吧

5、吃完飯把餐桌收拾一下,別懶著什麼都不做

改成:呼叫奧特曼(小魔仙)好幫手,我現在非常需要你的支援

6、挑什麼食,我們以前可是連胡蘿卜都吃不上

改成:胡蘿卜吃了會亮眼睛,眼睛也會對你說謝謝哦

7、不刷牙不可行,等長了蟲子后,就有你受的了

改成:「牙齒姑娘(小王子)很愛干凈的,如果你天天刷牙,它會更加潔白漂亮,別人也會夸你簡直是太棒了

8、一邊待著去,累了一天還得給你們做飯吃,手里油乎乎的哪有空陪你玩

改成:「怎麼啦,是不是想媽媽了,我也非常想你,你陪著我一起擇菜做飯好不好」

9、你看看xxx比你優秀多了,明明是一個老師教的,怎麼就你考的分數那麼差

改成:沒關系,我相信你絕對不是這點實力,一定是太緊張沒發揮好,這次專門把錯題挑出來研究總結,相信下一次一定會考出「哇塞」的好成績

10、都十點了,趕緊睡覺,明天還要早起呢

改成:聽說你明天想做xxx,那我們現在就要早點睡了,不然哪有精力去把這件事做好呀

有一位學兒童心理學的朋友,她告訴我:「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阻止孩子發脾氣

仔細想想,事情還真是這個道理

如果孩子發脾氣時家長 以怒治怒,簡單粗暴方法或許能夠起到一定的 嘎然而止效果,但這些情緒怒變也會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惡化

因為,情緒是具有 感染力的,你對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影響他們的被愛感覺,粗暴的批判就是在傷害孩子、也是在懲罰孩子

所以,好的親子溝通我們一定要考慮孩子能否承受理解,換一種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跟他們溝通,自然也就會呈現不一樣的養育效果

那麼,關于和孩子換一種溝通方式的有效教育引導,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