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老人帶娃最常見的十種錯誤行為,如果有,再難也別把娃交給老人帶

老人帶娃最常見的十種錯誤行為,如果有,再難也別把娃交給老人帶
2023/04/01
2023/04/01

隔壁的孕婦和婆婆吵了幾句,動了胎氣后住院了。聽群里的知情人說,吵架的起因是孩子生了之后由誰來帶的問題。

婆婆覺得,兒子和媳婦生活壓力很大,提出自己幫他們帶孩子,讓媳婦生完后就盡快去工作,兒媳婦兒就堅決不贊同,認為要麼自己帶,要麼讓自己的母親從鄉下過來幫她帶孩子,也是因為意見不統一,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才導致了最后住院的發生。

作為媳婦其實我挺能理解這位孕婦的想法的。

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才是最能讓自己放心的人,而婆婆終究還是隔了一點,尤其是和婆婆相處關系比較差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將孩子給老人帶了。

我家大寶一直是外公外婆在帶,孩子很懂事兒,也很勤快,自理能力非常強,也很自律,學習也很不錯,總之是屬于「別人家的孩子」那一類。

很多人都問我,老人帶娃為什麼還能被帶得那麼好?

其實我想說,老人帶孩子真的還是有很多優勢的,比方說,老人帶孩子可能比新手爸媽更有經驗,他們知道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什麼,遇到事情也不會慌,很沉穩。

再比如,很多老人對孩子都很大方,很舍得,而且因為是自己的親孫子,帶起來也更用心。

當然,老人帶孩子,也會有很多的錯誤方式,畢竟老人所處的年代和我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育兒理念上也是差異很大。

作為家長,如果決定要讓老人幫忙帶孩子,一定要提前了解老人可能會出現哪些錯誤行為,盡早與老人溝通好,達成一致,避免后期出現教育偏軌,與老人吵架,甚至離心,這就得不償失了。

老人帶娃最常見的十種錯誤行為,如果有,再難也別把娃交給老人帶。

1、總覺得孩子沒吃飽。

不管孩子吃了幾碗飯,在他們心中,總覺得孩子吃少了,餓著肚子,總是試圖讓他們多吃一點再多吃一點,哪怕用喂飯,威脅,談條件等方式。

俗語說得好,食飽傷心。

吃得太多,不僅沒有營養,更會造成胃腸道的負擔,引發胃腸道疾病,甚至變得肥胖,而增加其他后續疾病的風險。

2、天氣冷,多穿一點。

最近變天了,前兩天孩子還穿短袖,這兩天就很自覺地拿出羽絨服穿著,他還笑著說:「這要擱以前,在外公身邊,他才不會讓我這麼早穿短袖呢,起碼他穿襖子的時候,一定會讓我穿襖子,他總覺得我很怕冷。」

在老人心里,當自己冷了,就覺得孩子一定會冷,殊不知,孩子的好動,代謝快等都會讓孩子的體溫升高的比老人快。

3、喜歡吃?買!

老人對孩子最常見的一種錯誤就是,溺愛。只要是孩子開口要的東西,不管多貴,哪怕自己一分錢都舍不得花,在孩子面前,都很舍得,還壓根就不心疼。

4、我幫你穿衣服!

大寶8歲那年,有一次回到家看到孩子躺在被窩里,閉著眼睛,外婆在那里給她穿衣服!對此行為,外婆還很認真地回復我:「孩子每天早上上學多辛苦啊,這放假了,讓她多睡會兒。氣溫又低,讓她躺著,我幫她穿不是更好嗎?再說了,我能幫她穿幾年呢?」

這種方式,除了讓孩子變得嬌慣,自理能力減弱,依賴性更強,還有其他的好處嗎?

5、外面很危險,你就待在家里。

擔心孩子一個人出門不安全,擔心被朋友欺負,擔心打球摔倒,擔心走在路上被電動車碰到。

總之,在老人眼里,只要孩子離開這個家,離開他們的視線,孩子就面臨著N種危險,以至于為了讓孩子更加安全,他們寧愿用手機,電腦等工具將孩子拴在家里,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能放心。

6、孩子還小我幫他做。

64歲的外公,居然幫著7、8歲的大外孫倒洗腳水,還做得特樂呵,雙方都覺得沒什麼。

老人總以「孩子還小,我做得動」等理由,一味地去包攬孩子的事情,確實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孩子深切的愛護,但這樣真的是愛?還是害?

7、怕孩子著涼,晚上頻繁去孩子房間蓋被子。

小時候,大寶就和外公睡一個房間,各自一張床,6歲時被我強行地分了居,可哪怕是這樣,外公一晚上總要起床五六次,去孩子房間給他蓋被子,擔心他著涼。

就這個習慣,我花了幾乎兩年的時間,才讓孩子改過來,其間孩子被凍感冒過,也曾跟我抱怨過,「以前和外公在一起,我完全不用擔心被子的問題,因為外公會幫我蓋」,但最終都被我強行地堅持了下來。

依賴感太重,就很難獨立,長大。

8、以孩子優先,偏心。

孩子的舅舅曾經開玩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寶下午放學回來吃飯時,桌子上突然多了一道燒雞或者是其他大寶愛吃的菜,中午壓根就沒有,咱爸是不是太偏心了?」

隔代親很容易造成了老人把孩子放在第1位,事事以孩子優先,壓根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為這種特殊的待遇是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地享受這種偏愛,慢慢地內心就會變得自私。

9、沒有底線地為孩子得開脫。

因為擔心孩子犯錯而受到父母的責罵,老人總會以各種理由為孩子開脫:

考試成績不理想?題目太難,和孩子不努力沒關系;

作業沒完成?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孩子最近生病了,哪怕只是小感冒:

孩子不愿吃晚飯?不是孩子耍脾氣,而是因為我們做的飯菜確實不合口味。

如此無底線,無原則地為孩子找理由逃避懲罰,只會讓孩子認為不管怎麼做,自己都不會受罰,總有人幫自己頂著,可能導致孩子沒有分寸感和邊界感,將來創造更大的破壞行為。

10、不斷逼孩子和自己親。

曾經有段時間,外婆總愛跟大寶說這樣的話:「你要記得你從小在我們這邊長大,你應該跟我們最親,而不是跟爺爺奶奶。」

年紀大了,更渴望親情和被愛,總希望兒孫都更愛自己一些,下意識地和親家做比較,似乎只有爭個輸贏,自己才能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可這種行為,卻會讓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兩邊都是自己最愛的家人,為什麼一定要逼自己站隊呢?

老人不明白,人都是感情動物,孩子在你身邊長大,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和細心的呵護 ,他不跟你親,能跟誰親呢?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老人并沒有幫忙帶孩子的義務,所以,不管家長最后決定是否讓老人幫忙帶孩子,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心存感激,不埋怨,提前了解老人帶孩子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行為,在養育開始前,就達成一致,多存感恩之心,多溝通,多理解,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的,就一定能在教育的問題上達成共識,成為彼此的助力。

作者:等風來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