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視訊,看見一個軟糯可愛的小萌娃在等媽媽回家,可娃一開口畫風就有些變了:
底下評論區也是一片熱鬧:
「這娃一看就是老人帶大的吧?」
「這麼小的孩子,方言說得挺地道!」
「孩子說方言太好玩兒了,可是以后會不會一口流利口音啊?」
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個段子:
爺爺教孫子讀繪本:
接著,爺爺又教孫子識字:
來源-燃新聞,侵刪
哈哈哈哈,畫面是很逗趣,但段子總歸是來源于生活~
咱們有孩子的家庭里,大多數還是屬于父母雙職工,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帶為主,這不免就涉及一個問題:
● 老人習慣說方言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孩子從小一直處在大量方言輸出的環境下,學會一口方言,影響孩子發音,會不會就說不好普通話了?
● 說話有口音,萬一改不過來,上學后還不讓人笑話?
方言 影響娃語言發展嗎?
在我們的觀念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一直給TA方言的語言刺激,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畢竟咱走出家門的社交語言還是得靠「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呀~
再者,老人在家說方言,父母和孩子說普通話,孩子豈不是容易被家庭中多語言模式弄混淆了嗎?這還能學好說話嗎?
實際上,大家是多慮啦, 寶寶們其實天生就是「語言王者」。
美國兒科學會曾提到:
并且,在不少的研究發現,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都存在個體差異, 并不會因為生活在普通話與方言摻雜的環境中,導致語言發育滯后。
多語言環境 孩子更聰明
應該也會有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學了一口方言, 日后上學萬一被小朋友們嘲笑、孤立可怎麼辦?
咱就是說,大家實在太小看孩子們啦!
別看娃兒們年齡不大,環境的適應能力可是很強的,他們身上就像裝了語言感應器一樣, 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而自我調節語言,是名副其實的「自動語言轉換器」哦~
打個比方,孩子在幼兒園里,大家都會用普通話交流, 身處在普通話的語言氛圍下,孩子也會無縫切換為普通話模式 ,回到家后,與說方言的爺爺奶奶對話,又會自動切換為方言模式。
此外,語言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暢快交流的工具,在咱們國家,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的語言, 每一種方言的背后都是一種人文風情。
我們平時教孩子,更應該帶著理性和接納去看待方言,這樣,孩子才能在正能量的語言教育中,理解文化的多樣性。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 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社交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流能力上皆有明顯的優勢。
英國約克大學則表示:孩子在雙語言環境下,會擁有更好的注意力,對大腦發育也更有益處。
擔心娃有口音 可以這樣做
當然,也有些地域發音的差異因素,有些方言影響下,可能會導致孩子在日后學習普通話 準確發音以及語文學習 中會有困惑的時刻。
比如,前鼻音in和后鼻音ing分不清楚,n和l讀不明白。
這是因為孩子在6歲前的語言發展黃金期中, 同時接觸方言和普通話,需要一個認知和辨知的過程。
如何避免孩子辨識不明確,導致日后說話留下口音的痕跡呢?咱們具體可以這樣做。
家中至少1人說普通話
如果家中有人說方言,那麼最好是父母中 和孩子交流較多的一人堅持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
就像是學英語一樣,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需要 長期在環境的浸潤下,才能讓孩子達到強刺激、強接受。
父母經常給孩子輸出普通話,那麼孩子是可以漸漸具備普通話音素的能力的,并且日后也更容易做到在不同場合隨意切換環境所需要的語言。
一天中需要2種語言環境
針對一些雙職工家庭,白天基本都是老人幫忙帶娃,難免會一整天「泡」在方言環境中。
晚上的親子時間中 ,爸爸媽媽就不要偷懶了哦, 多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堅持用普通話,才能在每天重復的語言交流環境下,加深孩子的普通話輸出理解能力。
識字讀文親力親為
平時說話交流用方言沒有問題,但是在教孩子正式的識字指讀時,最好還是 需要父母親力親為。
不要都交給老人代勞,畢竟老人幾十年都在用方言交流,很難用標準的讀音教孩子用普通話對應認知。
當然,如果本身就可以說普通話的老人,父母也可以告訴老人,教孩子知識的時候,需要使用普通話,同時還能告訴孩子,普通話是這樣說,咱們的方言還可以讀成xxx, 讓孩子直觀理解兩種語言。
孩子語言發展能力本身就需要在于父母家人的互動交流中逐步建立、壯大,多耐心、多鼓勵、多陪練,才是養成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的核心關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