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不問養不出優秀的孩子,有自覺性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悉心陪伴和教導。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小樹在砍,小孩在管。」
成長期的孩子,必須要早管教。
讓孩子學會自覺,早點形成正確的三觀,這是對孩子最大的責任。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指望他能自覺,妳不約束孩子,那只會讓他越來越放縱自己。
《自律的力量》中說過: 自律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工具,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教育
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開掛的人生,從自律開始。
沒有天生自律的人,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
對于孩子來說,妳的陪伴,妳的管教,妳的以身作則,都將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所以,不要放任孩子,該管的時候,一定不能松懈。
畢竟,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對他們給予包容。
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說: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著以身作則的父母。
不要等到孩子的教育失敗了,才幡然醒悟!
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教育要在孩子的有效期內,不要等錯過了這個時機再去教育!
每個自覺孩子的背后
都有高質量陪伴的父母
現代社會,老人幫著照料孫輩,父母專心打拼事業的現象非常普遍。
但孰不知,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好與父母的依戀關系,處理好分離焦慮。
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離不開與父母的共同面對,這些是父母之外的人無法替代的。
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同樣,育兒過程也是如此,只有父母高質量陪伴孩子,孩子內心不僅有深深的安全感,價值感,孩子也更獨立、自信。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不能缺席。
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需要父母不斷的鼓勵和支持,孩子才會越有動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
生孩子很容易,但養孩子卻很難。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孩子是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愛,也是最好的成長禮物。
每個自覺孩子的背后,都站著高質量陪伴的父母!
孩子的自覺性
越早培養越好
都說小孩缺乏自覺性,原因大半要歸咎于父母,適齡兒童的老師也有逃不掉的責任。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
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性格養成的初始,同時也是「能耐」還不夠大的時候。這時候他任性,胡鬧,頂多在地上打個滾兒,哭哭鬧鬧,不會造成太大的后果。
但是,要是等孩子青春期了,妳再管教,那時候,他長高了,也有力氣了,一沖動就會做出格的事情。
所以,管孩子要趁早,晚了就真的管不住了。
尤其是成長期的孩子,自覺性太差,這個時候最是需要父母的時候。
要知道: 孩子的自覺性,是父母長期熏陶出來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任重而道遠!
只有教會孩子自律,當妳放手時他才會走得更穩更出色!
千萬不要讓「放養」教育,毀了我們的下一代!
寫在最后: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經說過:
「有一種質量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質量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有力。
但沒有天生就自覺、自律的人,有的只是狠下心嚴格教導,并能夠長期陪伴監督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久的老師。
所以,父母的愛和陪伴最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