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歲寶寶誤食502膠水,媽媽「兩步驟」處理救了娃,醫生稱贊做得對

2歲寶寶誤食502膠水,媽媽「兩步驟」處理救了娃,醫生稱贊做得對
2023/02/20
2023/02/20


大家好呀,我是文文爸!


男孩到了2歲,簡直就是個闖禍的「小怪獸」!沒養過兒子的人,可能真覺得這是夸張,但凡養過兒子的,可能都會很清楚。


用同事的話來說,兒子2歲前,就是人見人愛的可愛小天使,一到2歲,天使寶寶仿佛就不見了,完全就是鬧心的小壞蛋,天天想的就是跟你對著干。


2歲左右的寶寶,特喜歡干一件事: 跟你對著干,分分鐘將你氣出命來的節奏!


01

同事妮妮家兒子,2歲多點,叫鬧鬧,正在上托班。有次老師布置了手工作業,妮妮就找來卡紙、剪刀跟502膠水,準備帶著孩子一起做。

鬧鬧看著502膠水,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拿起來搖了搖。妮妮見狀,就叮囑兒子說,這是做手工用的502膠水,是不能吃的,否則會把嘴巴黏住。


說完就把502膠水從兒子手里拿過去了,便給了兒子一張卡紙、一把剪刀,讓她剪著玩。


鬧鬧拿著卡紙跟剪刀,胡亂剪了一通后,趁著媽媽上廁所的功夫,又拿起了502膠水。由于妮妮用完,并沒有及時蓋住蓋子,鬧鬧拿起就往嘴里用力一擠,膠水就進入了嘴巴。


很快,嘗出味道的鬧鬧就哇哇的大哭起來。妮妮聽聞,趕緊從廁所跑出來,一看到鬧鬧手中的膠水,妮妮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立即蹲下身安撫兒子,一邊讓鬧鬧往外吐出嘴里的膠水,一邊拿毛巾擦拭孩子嘴角流出的。


隨后,妮妮一邊讓老公去車庫發動車子,一邊倒了一杯溫開水,讓孩子漱口,盡可能的將嘴里的膠水吐出來。


看著漱完口的鬧鬧,情緒也穩定了很多,但為了安全起見,妮妮還是果斷的帶著孩子去了醫院。


到了醫院后,醫生仔細看了鬧鬧的口腔,發現整個口腔跟舌體表面,都附有一層白色的附著物,右邊有顆牙已經被膠水黏住了。但好在孩子不哭不鬧,沒有任何不好的情緒反應。

醫生很快通過專業的工具,將502膠水的一些附著物從口腔、舌體表面取了出來。取出之后,醫生說,502膠水雖然有一定的燒灼跟腐蝕性,但好在固化之后基本上沒什麼毒性,況且孩子誤食的膠水量較少,口腔跟粘膜組織發紅并不嚴重。


聽完醫生的話,妮妮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并跟醫生說了自己來醫院前的所采取的急救措施,醫生聽完之后,直呼是妮妮的「兩個果斷」救了娃,做得很對:


第一個果斷:當孩子誤食膠水后,果斷讓孩子用溫水漱口,可將停留在口腔表面的膠水漱出來;


第二個果斷:在安撫孩子情緒后,果斷送孩子來了醫院,醫生會通過專業的工具,來清除口腔中的剩余膠水。


在醫生的急救處理之下,鬧鬧口腔中的膠水很快被處理干凈,半個小時后就回家了。


02


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像鬧鬧一樣幸運,有個會正確急救處理的媽媽!據醫生講,之前就接診過一個誤食502膠水的寶寶,孩子1歲多,被送到醫院后,口腔內滿是膠水,牙齒已經被凝固的膠水全部粘住了。

醫生詢問后才知道,孩子當天在誤食膠水后,媽媽竟然讓1歲多的孩子喝水,結果本來只殘留在口腔的膠水,隨著孩子喝水的吞咽,直接流入了喉管,幸好沒流入氣管。


後來,經過各科室專家集體會診,發現孩子整體的生命體征很強,只是一直在哭鬧,情緒狀態非常不好。


醫生們考慮到膠水會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尤其對口腔黏膜的刺激較為厲害。通過口腔專家的會診,發現孩子牙齒、舌體等都有不少白色附著物。

為了防止二次受傷害,經驗豐富的口腔醫生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用棉簽慢慢清理,大約清理了半個小時后,孩子口腔的膠水終于被清理干凈了。


所以,醫生提醒妮妮,每年門診上都會收治不少誤食異物的嬰幼兒,其中,因搶救不及時丟掉性命的也并不少見,家長一定要收撿好家中的危險物品。


延伸話題:意外無處不在,家中的這幾類物品要注意


①家中藥物,要放置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


文文爸家有一個專門放置藥品的藥箱,從小就告知過女兒,里面裝的都是藥,是不能隨意放進嘴里的。

但再多的口頭教育,都抵不過孩子的好奇心!奶奶有次頭痛,在藥箱中找藥吃過后,女兒也模仿奶奶的樣子,在藥箱中翻找起來,差點就將成人藥物吞進去了。


自那以后,文文爸便將藥箱放置了女兒夠不著的地方,為的就是減少意外的發生。


②燒水壺或水瓶


家中在燒開水時,父母一定要看好孩子。每年因開水燙傷的孩子比比皆是, 輕者起水泡、疼痛難忍;嚴重者,可能會留疤

所以,家長們除了口頭叮囑孩子要遠離燒水壺或水瓶,當開水燒好后,切忌放置在孩子易觸碰的地方,以免燙傷孩子。


③插線板


電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危險。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很多孩子就會沒有防范意識,從而去觸碰插線板,甚至將手指伸入插線板內。


所以,家長們可以將不用的插線板孔,用透明膠粘起來,可以有效預防意外的發生。同時還需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


總的來說,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意外無處不在,家長們除了要做好日常安全教育,還需看護好孩子,盡可能降低意外的發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