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無戒的小說《余溫》中有這樣一句話:「死并不需要勇氣,相反活著才需要勇氣。」這句話觸動了很多人,因為有一部分人他們活著很累,真的是需要勇氣才能活下去。
這個14歲的女孩子,她在最美的年紀選擇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跳樓之前她留下了一封遺書,一共有三頁,內容有很多。
遺書的第一句是: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可見這個小姑娘對父母的失望,遺書的第一部分寫這個小姑娘的崩潰,寫她為什麼要輕生,原來是因為父母對她要求太高,壓力非常大,而且父母會辱罵她甚至棍棒教育。
她在遺書中寫道:「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這句話讓很多人感到心酸,她是得有多失望,她從自己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任何的愛意。
而且父母還會對她進行棍棒教育,「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還行,被皮帶或者電線抽時腿上最疼」「沒日沒夜不停地尖叫聲罵最難聽的話」「從主臥傳出來的謾罵聲」,這些都是讓女孩崩潰的根源。
第二部分寫女孩活著的疲憊,她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做盡了別人的出氣筒,因為受不了父母,父母也受不了自己,所以她決定消失,女孩表示自己真的盡力了,實在是受不了了。
第三部分女孩交代了一些事情,比如微信里的錢都給父母了,父母報的羽毛球課可以成年人去上,而且她不會把家里變成兇宅,把奶奶接回來,給學校還書,還要給小朋友買棒棒糖,她告訴父母好好對待弟弟,避免這種傷害。
女孩子遺書中寫道了這樣一句話: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需要毀掉她的童年,孩子被毀掉的童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
遺書中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們把我們想的太堅強了,反省這件事就留給歲月好了,最后一句話中,她把「我」改成了「我們」,最后再替和自己一樣的孩子說一句話。
很多人表示看完這封遺書看哭了,明明是用來寫作業的三張作文紙,卻寫滿了無奈與悲傷,寫滿了小女孩的痛苦,她明明是那麼善良,最后還在替別人著想。
小女孩的悲劇給很多家庭敲響了警鐘,想必她的父母應該也很后悔,不應該對孩子那麼嚴格,傷害了孩子,而且已經無法彌補了,其實在現實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將孩子當成自己攀比的工具,孩子一旦考試沒考好,就會給孩子施壓,壓的孩子喘不過氣。
電視劇《小舍得》中田雨嵐就是這樣的媽媽,她一顆心全部撲在了「雞娃」上,她的孩子必須是學霸,必須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參加競賽的時候必須拿獎,她的攀比心很強,吃水果的時候都要當眾考孩子水果的英文是什麼,只為了自己可以揚眉吐氣。
她將自己所有的情緒都轉換成為了「雞娃」的動力,并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她給的壓力下苦不堪言,「我覺得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成為了孩子的心里話。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吐槽,一位父親A吐槽另一位父親B,A父親的兒子從滑滑梯那里滑下來了,B父親就讓自己的兒子也去滑,B父親的兒子年齡比較小,不敢滑,B父親就恨不得進去把孩子的筋扒掉,為了緩解自己的尷尬,B父親說:我們家孩子打小就聰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辦事。
這位父親連孩子滑滑梯這樣的小事都要去和別人攀比,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不好嗎?為什麼要和別人攀比,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不是父母用來攀比的工具,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中蘇醒在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可能要「落后」于其他孩子的時候,就大量給孩子報補習班,給孩子施壓,結果孩子因為壓力過大患病了,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是可以理解的,但過于多的壓力是對孩子不利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情緒狀態和身體的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系,長期的壓力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壓力過大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好處,同時長期的壓力也會引起一些心理疾病。
「因材施教」是流傳多年的一種教育方式,父母應該「因材施教」,而不是跟風攀比所以「雞娃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位教育專家表示:對待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做到的是平常心,有幫助孩子提升綜合素質的決心和能力,也有接受孩子平庸的坦然。
父母也要換位思考既然自己既然是個普通人,為什麼要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呢,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減少吼叫孩子或者棍棒教育孩子,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壓力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對言語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多,處于壓力的環境下時,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轉換成為「求存模式」,孩子會變得膽小、謹慎、討好他人,很多討好型人格就是這樣形成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如果吼叫或者毆打孩子,孩子也會學習父母的方式對待別人,這樣不好的行為習慣會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作為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孩子努力了就夠了,不要揠苗助長,靜待花開才是最好的選擇,你們怎麼看待「雞娃」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