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 再過2天,我們即將見證一場大型的「親子分離現場」!
內心狂喜的家長 vs 悲從中來的人類幼崽
是的,你沒猜錯!終于!終于要開學了!
經歷了一整個超長的假期,孩子們即將重返校園生活,幾家歡喜幾家愁,家長們一方面深感終于把帶娃艱巨任務移交給學校而興奮,一方面又替好久沒上幼兒園的孩子捏一把汗!
幼兒園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社交小江湖」,比起自理、自律等自我行為規范, 社交問題才是幾乎所有父母最為頭疼的~
開學在即,孩子即將面對的 「2種社交潛規則」,爸爸媽媽必看!
1
害怕被拒絕的社交疼痛
在家里習慣被「順」著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后,「待遇」降到冰點,經常碰到的社交困境就是 「被拒絕」。
想加入社交小團體一起玩被拒絕;
想和別人做好朋友被拒絕;
想玩小朋友手上的玩具被拒絕......
在爸爸媽媽看不見的幼兒園生活里,這些看不見的「拒絕疼痛」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社交沖擊。
某社交平台上,就有位媽媽為了測試孩子,「[偷.拍]」了被拒絕時3歲女兒的反應。
因為孩子每次看到商場免費送氣球時,都會露出想要又不敢說的小心思,有一次媽媽提議和孩子玩個模擬要氣球的游戲。
媽媽假裝成商場阿姨,女兒問:
媽媽故意說道:
被拒絕的小女孩沒想到得到的是拒絕,羞紅了臉,恨不得把自己藏起來的尷尬失措。
可想而知,在幼兒園里,當孩子被拒絕時會有多麼的窘迫和受傷。
聽過一個說法,在社交中被拒絕而產生的心理沖擊,又被稱為 「社會疼痛」。這種痛雖不會留下傷口,卻也和身上的傷口一般,讓人感到疼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娃上了幼兒園后出現厭學、媽媽鼓勵多和小伙伴玩時,孩子會很抵觸的原因。
經受不住「被拒絕的痛感」的孩子,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受傷,可能會封閉起自己的社交興趣,變得很獨,也不敢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
長期下去——孩子不止心理上會出現孤僻特征,還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難適應社交環境,變得社恐、焦慮。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會和爸爸媽媽說出幼兒園發生的事兒,父母一定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如果發現每次放學回家后孩子都出現易怒、崩潰愛哭時,就要想辦法和孩子好好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
認同孩子情緒的同時,確認了孩子是因為此類問題引起的社交困擾,再繼續下面的引導。
建議和孩子這樣說!
教會娃多問為什麼:
▼
解析: 指引孩子尋找外部原因,小孩子的社交還是相對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下,拒絕困境無形中就被打破,孩子們一互動說不定就玩到一起了。
不過嘛,很多娃在這一步就被難住了, 不好意思也不敢問對方拒絕自己的原因,針對這類孩子,可以這樣說!
教會TA像外歸因:
幫孩子分析細節:
▼
解析: 避免孩子從自身找不足,陷入自我困擾,幫孩子分析的過程里,實際是幫孩子從自我歸因中走出來,更具體、客觀的原因不至于讓孩子失去社交的勇氣。
2
社交威脅下的卑微娃
我的小侄子是去年剛入園的小朋友,比較內向聽話,過年聊天時,表姐說了孩子在幼兒園發生過的一件事兒,讓人心疼又擔憂。
那段時間每次放學表姐接小侄子的時候,孩子都沒帶帽子,每次問小侄子的回答都是放在學校柜子里了。有一天表姐接孩子時發現同班小朋友帶著小侄子的帽子。
回家后,表姐很生氣地問孩子原因才得知,同學看上小侄子的好看小帽子,就找上小侄子:「你不給你的帽子,我以后都不跟你玩了!」而且還鼓動別的小朋友也不許和小侄子玩。
渴望社交的小侄子只能乖乖交出自己的東西,換取一起玩的「入場資格」!
很不敢想象對吧?才三四歲的小孩,會出現如此「社會」的行為, 小孩子之間存在的社交威脅,常常會被我們看成是孩子間的正常打鬧 ,但其中的影響,是會讓孩子在社交關系中變得 卑微、討好!
蒙特梭利的「敏感期理論」中提到: 2-6歲是兒童的人際關系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處尋找相同興趣的伙伴并開始相互依戀。
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渴望跟小朋友一起玩,喜歡認識新朋友,不斷重復這種交往過程,同時也會把和小朋友一起玩當成自我需求發展的一部分, 從社交中,孩子會不斷找到社交歸屬感和他人認同感。
雖然,小孩子之間的這種「威脅」可能并不是純粹的惡意,但是 被遭遇的孩子也不能為了可以一起玩就被動接受這種無理要求!
小孩子不懂明辨是非,不會分辨友誼的優劣,他們只知道,妥協對方就能一起玩了,長久下去,孩子會在這樣的社交環境下 越來越軟弱,變成任人欺負的卑微者、愿意犧牲自己、不懂拒絕的討好者。
當發現孩子回家后,身上的物品缺東少西、情緒表現失落、刻意回避大人眼神或者撒謊時,要當心孩子是否是遭遇了「社交威脅」,遇到這樣的情況,做父母的先別訓斥孩子或者直接暴怒找對方家長,先理清孩子的困擾很重要。
建議和孩子這樣說!
引導孩子思考這個朋友是否值得交:
▼
解析: 利用聯想法讓孩子想象一味被索取的感受,喚起孩子自我感受的主導性。
換位假設法提示孩子怎麼做:
▼
解析: 給孩子一種解題思路,并讓孩子理解,交朋友的決定權在自己,永遠要優先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要只關注對方需求,忽略自己!
教孩子如何拒絕:
▼
解析: 無論何時,「硬氣」都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社交武器」,對于不合理的訴求果斷拒絕,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才能遠離委屈求全。
告訴孩子交朋友的原則:
▼
解析: 孩子的小社交里沒有「門檻」,盡早給孩子建立良性的社交原則,讓孩子懂得相互尊重、志趣相投、不威脅不委屈的交友模式才是健康的、正確的。
性格使然,很多孩子不可能通過家長的一次引導就完全開竅,畢竟這對他們來說的確是有難度的,所以 家長在必要時候,可以介入解決。
不建議直接找對方家長,容易激發矛盾或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有問題也理應優先找到老師溝通:
◆ 老師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會把事情更詳細、更全面地說明清楚;
◆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或者傾向于自身感受,說出的話可能并不是全部事實;
◆ 老師的第三方的身份,跟雙方家長去談,讓問題的解決更理性,更圓滿。
小孩子的社交關系看似簡單,但每個小困擾的背后都會 滲透到孩子的情緒、行為和思想 。
透過問題替孩子找到解題思路,才能讓孩子再遇到社交難題時,有能力、有勇氣去抵抗「潛規則」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