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長大后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4個特征,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長大后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4個特征,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2023/02/06
2023/02/06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被父母的愛包圍著。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很多父母寧肯自己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也要為孩子撐起一個雨淋不透、風吹不著的溫室花園。


這樣的口頭禪,或許你曾經聽過:


「寶貝,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

「你只負責好好學習就行,其他事情都讓媽媽來!」



很多時候,父母只想著怎樣讓孩子變優秀,卻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養出的孩子是否孝順,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從小就有以下這4個特征,就一定要重視起來。


因為具有這些特征的孩子,倘若小時候不及時糾正,長大以后就會成為不孝順的孩子。


忽視父母的付出,不懂得感恩


前幾天帶著果寶,在小區騎腳踏車的時候,看到了一件非常辛酸的事情。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躺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吵鬧著要買商店里的玩具。


身旁的奶奶,佝僂著身軀,一手拎著幾盒感冒藥,一手想拉起地上的小男孩.


好話說了一籮筐,奈何孩子就是不領情。



站在一旁的果寶輕聲地對我說:「 養不教,父之過。真應該讓他的爸爸揍他一頓。」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長大以后再優秀也沒用。


《三字經》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


本性善良,是每一個人出生時候的初心,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人卻忘了本真?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變的耍賴、不講理,追根溯源,還是父母盲目的給予和百般袒護。


不懂感恩的孩子,早已把父母的付出詮釋成理所應當,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忽視父母的艱辛。



沙拉·伊馬斯,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后裔,她成功地培養了三個子女的傳奇故事,令很多父母艷羨。


她曾經寫了一本書叫 《特別狠心特別愛》,該書講述了她如何在逆境中,讓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兒女,不到30歲就實現了世界富豪夢。


沙拉在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


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凡為父母者,莫不愛其子。


但很多時候,父母用盡一生心血,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一個個心安理得的白眼狼。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讓他從小就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


培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我們可以從這幾點著手:


(1)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3歲后一定讓他養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2)不要讓孩子吃"獨食",好東西要學會和家人一起分享。


(3)不要"有求必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4)不要過分寵溺孩子,把你的愛適度「藏」起來,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一味地遷就,舍不得孩子哭。



百善孝為先。


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莫過于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喜歡推卸責任,沒有擔當


孩子的很多壞習慣,其實都是家長無意間「慣」出來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株幼苗,要經過不斷修剪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而家長,則是最重要的「園丁」。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模式,背后都蘊藏著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的孩子跑著玩耍,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長就會心疼地抱起孩子,用手不斷撫摸著孩子,另外一只手則用力地拍打著地面。


一邊打還一邊說:「都怪你,把我寶貝磕疼了。」



這種錯誤的舉動,實際上就是在教孩子如何推卸責任。


時間久了,孩子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孩子會特別自我,做事以自我為中心。


即使是自己做錯了,也會把錯誤歸結于對方。


還有的父母,喜歡把「他還是一個孩子。」當做口頭禪。


這句話,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聽過,也有很多人曾經說過。


這句話仿佛是孩子的護身符,無論做錯了什麼事,都可以被原諒。


等到孩子長大了,變得喜歡推卸責任、不懂得感恩,那時候再想起要管教孩子,就為時已晚了。



談條件,對父母索求無度


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


父母請求他做一點事,他 要麼當耳旁風,不理不睬, 要麼就提出一個小條件,父母答應了,才去做。


許多家庭都曾遇到過孩子講條件的時候,起初父母覺得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要求也不高,就隨口答應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事事總愛和父母談條件;


甚至到了無獎勵不行動的地步,這使得一些家長很苦惱。



類似這樣「 得寸進尺」的要求,常常讓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你滿足一個條件,后面又會有好幾個索求等著你。


其實,孩子愛講條件,并不等于孩子不聽話。


愛講條件的孩子,也并非是孩子學壞了,而是家長錯誤的引導一步步造成的。


要知道,你每一次的讓步,都會讓孩子覺得你沒有底線,自然也就變本加厲。


孩子講的條件要區別對待,并不是所有條件都要滿足他。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 試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倘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沒有底線,就一定會讓自己陷入事事和孩子討價還價的困境。


所以,愛孩子,就要堅守做父母的底線,不能無原則退讓。


不要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或是撒嬌賣萌而輕易妥協。


特別喜歡霸占東西


霸占東西,看上去是占有欲過強,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遇到喜歡吃的東西,就獨自霸占;從不跟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自私的孩子,只會在乎自己的感受,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尤其是4歲后的孩子,如果還特別喜歡霸占東西,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



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會有一個「 物權意識敏感期」,一般出現在2-3歲左右。


這一時期,孩子遵循的原則是: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


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的這個毛病改過來。


其實,這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說明孩子意境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當然,前提是屬于孩子自己的東西,不愿意分享的時候就不要硬逼著他分享。


如果孩子是霸占別的小朋友的物品,父母還是要進行正確地引導。



一般情況下,半年左右孩子的這種占有欲望就會好轉,有的孩子時間可能會長一些,但不會超過1年。


所以,當孩子渡過這個「物權意識敏感期」之后,還特別喜歡霸占東西,家長就不要慣著他了。


「三歲看小,七歲看大」,一個孩子未來孝不孝順,從小時候的種種行為就能看出。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6歲之前是性格養成非常重要的時期,如果有些問題沒有解決,后面家長就再也管不了了。」



嚴管是愛,放縱則是害。


父母需謹記: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小時候沒人管,長大以后管不了。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