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優米在小區玩,碰到幾個老人湊在一起,可可奶奶有些激動,邊上幾位老人也是輕聲安慰:「算了,婆媳關系就沒和睦的,看開點~」
去聽八卦,原來可可奶奶前幾天買了一盒摔炮,卻因此和兒媳吵了一架。
起因是 北京不能放煙花,老人覺著過年沒意思,再加上小孫女看到別人發的煙花視訊很羨慕。老人上網時看到賣摔炮的,就直接買了。
到了后小孫在家丟著玩,誰知兒媳婦卻怒了,生氣地說: 炸的家里都是沙子不說,萬一把手炸傷了咋辦?一點安全意識都沒有!
老人覺得委屈, 小小的摔炮能有啥危險?再說孩子都5歲了,也有安全意識,她還特意強調過安全,怎麼就沒安全意識了?
其他幾位老人七嘴八舌的安慰,佳佳奶奶一直沒出聲,于是我好奇的問: 阿姨,您和兒媳關系那麼好,碰到這事咋整?
其他人也看了過來,佳佳奶奶笑著說: 我跟兒媳早就約法三章了,我帶娃她不會插手,同樣,她帶我也不會多嘴。不過關系到孩子安全,我倆會討論的。
說完又扭頭看著可可奶奶說:大妹子,這種煙花、炮竹真的挺危險的,雖然咱都是為娃好,但安全問題還是不能大意。你可以告訴兒媳,你只是想讓孩子感受下「年味」,這種炮竹安全隱患很小,她應該就不生氣了。我平時就這樣跟兒媳溝通的, 把「原因提前」很好用,現在的年輕人都講理。
佳佳奶奶是小區的明星奶奶,不僅因為她與兒媳關系好,更因她帶出來的佳佳專注力好、成績常年霸榜年級第一。
其他人開始向佳佳奶奶請教家庭和睦的關鍵,坐在一旁偷師的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睿智老人家庭和睦經驗
1,提前劃分界限。
佳佳奶奶強調: 老人帶娃,但不是第一監護人,有很多事會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跟兒女劃分好界限。比如:
她在來北京之前就告訴兒媳:帶孫子可以,你們上班時我會全心全意帶娃,但我的育兒經驗畢竟可能過時了,很有可能在理念上會跟你們產生沖突,雖然也會學育兒的知識,但自己帶孩子期間,兒媳和兒子最好不要插手。同時也表態,兒子、兒媳帶娃自己也不會插手。
老人精力不如年輕人,她還建議最好將晚上陪睡的工作交給年輕人。她表示:
一來,老人帶娃累了一天,需要保障夜晚的休息時間;二來,晚上睡覺前的親子陪伴,能讓年輕人學會擔當、責任。2,在兒子家要學會當「外人」
她還安慰可可奶奶說: 雖然孫子、孫女是親的,但說到底我們是過來幫忙的,等孩子大點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 這幾年就當過渡一下,對他們小家而言我們其實是外人。
可可奶奶激動地反駁: 我背井離鄉給他帶娃,他拿我當外人?老太太顯然無法接受「被兒子當外人」的說法。
佳佳奶奶便溫和安撫: 「外人心態」會讓我們跳出問題本身。你想想本來要跟兒媳吵架,但一想反正過兩年就回去,是不是就沒吵架的沖動了?
聽著佳佳奶奶傳授心法,優米媽不得不感嘆,這老太太活得太通透了。
3,帶娃太累,要會用工具
老人還說: 兩代人教育理念不同,難免會有爭執,這時就要學會借力打力。
比如,佳佳小時候,兒媳非要花2萬報大腦開發早教,作為退休老教師的奶奶當然知道這種課程都沒啥用。
于是,老太太隔三差五當著兒媳的面看早教視訊,還將聲音放到最大,確保兒媳能聽到。慢慢地,兒媳終于意識到這個課程沒啥用,還央求老人發揮所長幫孫女啟蒙。
佳佳奶奶說, 現在網上獲取資源特別容易,老人要巧用工具,帶娃也要多學習。當兒媳看到你在學習育兒知識時,自然就不會對老人有任何怨言了。
睿智老人帶娃經驗
聽完老人的分享,真心覺得攤上這麼一位人間清醒地奶奶,娃想不優秀都難。
順著左右腦話題,優米媽繼續請教了幼兒園小朋友如何啟蒙。
老人建議 「用巧勁」 , 多帶孩子嘗試有意思的工具,比如:桌游、繪本、游戲書等等。
她說佳佳最喜歡游戲書,家里屯了不下30套, 有迷宮、貼畫、拼圖等。這類書 不光幫孩子養成閱讀習慣,還能鍛煉各種基礎能力。
比如,貼畫書就非常適合2~6歲的孩子,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專注力,還 調動孩子的手、眼、腦等部位協調發展。
老人用她執教3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3年級以后成績下滑的孩子,大部分是沒培養好基礎能力,比如專注力、觀察力。
而培養這些能力的黃金期就在2~6歲,此時大腦神經元快速鏈接,就很容易培養出好習慣。所以她建議,如果 想培養孩子基礎能力,幼兒園時期就可以開始了。
她推薦讓優米玩貼畫、迷宮類書籍。老母親入了一套,玩了幾天感覺著實不錯,這種書籍一般都是通過大數據調研 從孩子熟悉、喜愛的場景入手。
比如 優米特別喜歡恐龍,看到恐龍就兩眼冒星星,所以特別喜歡玩帶恐龍的貼紙書。
這類書會通過 玩游戲,引發孩子思考,再引導他找答案。既能增加孩子認知,還能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除此以外,玩貼紙 還能鍛煉孩子記憶力、觀察力,這些能力都是將來上學最需要的底層能力。
只有這些基礎能力扎實了,孩子才能穩扎穩打地學習各科知識。就像一棵樹苗,只有把根基扎穩了,才可能枝繁葉茂,你說對嗎?
如果你家也有2~6歲的幼兒孩子,不妨帶著孩子玩玩貼畫、迷宮、邏輯鍛煉等游戲書,是個不錯的選擇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