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教育資源算不上最豐富的, 但畢業生的數量卻是最多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外地畢業生身上,卻很少注意到,在上海本地畢業的學生,就業是怎樣的境遇。
有同學去了次上海,回來就打消了畢業后去那發展的念頭: 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但最不包容的,就是上海人,他們太排外了。其實不過是個借口,真的想去打拼的學生,是不會在意這點阻礙的。
一位上海本地的211碩士男,記錄了自己在當地人才市場的求職經歷,準備了五份簡歷卻毫無收獲,發視訊吐槽怒斥, 言語間卻全是上海本地學生的「眼高手低」。
上海人又破防了:211碩士求職被無視,怒斥話語盡顯「眼高手低」
想留在一座城市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那讀大學。四年的校園生活,讓學生能從人生地不熟,慢慢過渡到,對這所城市不再陌生。
上海的教育資源豐富,就業機會也很多,這是大學生對這座城市的固有印象, 但真實的上海是什麼樣子?還是要從具體某個人的視角去解讀。
這位男同學,自稱自己的上海211文科碩士,從他的言談舉止就能看出, 他對自己的學歷和背景,有著極高的自信。
這種自信,在外地大學生身上很難看見,外地大學生由于底氣不足, 自帶的謙遜會讓他們顯得更加小心翼翼,待人處事也是以禮貌、低調為主。
而這位男碩士則截然不同,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他參加了上海本地的一場人才招聘會,但方方面面的體驗, 都讓他非常不滿意,甚至磨滅了他的求職信心。
首先就是剛進入會場,面對烏泱泱的人群,高貴男碩士表示:上次見到這種陣仗,還是年終清倉大甩賣, 這種促銷的感覺,讓他感到不適。
企業的HR卻很熱情,但他卻認為:自己活了這麼多年, 第一次見到拉著你,往你手里塞傳單的HR,尤其在聽說了自己的學歷是碩士后,更加兩眼放光。
雖然求職是畢業生和企業雙向選擇的過程,但如果同學們誠心實意地想找工作, 遇到這種熱情的HR,第一反應肯定是高興的。
學生的缺陷決定發展局限,努力跟不上眼界只會讓你更難走出去
但這樣的熱情反而讓男碩士認為: 上趕著的,算不上好買賣。對方提出給七八千的月薪,應聘老闆的高級助理。男碩士卻露出了不屑的神色:干啥呢?搞BOSS直聘呢嗎?
隨后,男碩士又對其在會場見到的,和上一家企業差不多的民營企業表達了嫌棄和抗拒, 似乎名字不高端、規模不夠大的,都入不了這位211碩士的眼。
小企業看不上,大企業呢?男碩士看到了上海電信,但一看工作內容:電話接線員,月薪5500 ,男碩士看都懶得再看一眼,直接走了。
最后,男碩士對他眼中的高端企業表達了憤怒: 堂堂星巴克,一杯拿鐵都要三四十,結果工資就開2500?
男碩士把人才市場,形容成為不堪的菜市場,把中年求職、經驗豐富的職場者, 稱為「一動不動的地中海老哥」,言語間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
最后,他直言自己準備了五份簡歷,但都沒有投出去,說到這,他擔心別人以為他沒能力,還補充了一句, 曾經有位珠海大哥,給他開價一萬二。
看完視訊的全部內容,筆者以為:這位上海211的男碩士, 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文科碩士算不上多值錢,他卻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對求職現狀百般挑剔,對比他優秀、有經驗的求職者也是極盡嘲諷, 嘴上說著想找工作,其實根本就是能力不足,卻眼高于頂。
寫在最后:
這樣的學生并不是個例,而是一個縮影, 對自己太高看,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用憤怒掩飾自己的無能,用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能力不行就算了,連基本的禮貌和態度都沒有,這樣的學生就算讀到了碩士,也難有大發展, 個人缺陷注定了他的局限。
如果他沒有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讀書、生活,他的境遇也許會好過現在,但遺憾的是, 眼界打開了,但認知卻很膚淺。
努力跟不上眼界,局限就會更難以突破,成為禁錮學生的牢籠,蒙蔽學生的雙眼,因此無論何時, 保持謙卑,才能不斷進取,才能不受眼界的局限。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