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三年迫不得已的「沉寂」,大學生迎來了久違的自由,不用在電腦前學習、考試,大四的同學也不用在屏幕前和HR了解溝通,大學生活再次恢復了以往的生機盎然。
能在大四下決心找工作的同學,是最灑脫的, 和往年不同,今年不少高校的應屆生紛紛感嘆:校招的門檻好像降低了,不僅招聘人數多了,而且也沒有以往嚴格的篩選,基本上投了簡歷的學生,都留下了。
鄭大的同學分享:BYD校招,兩周前來校宣講后,一大批學生投遞了簡歷,線下的面試不過三兩分鐘,一周后打電話說了崗位信息,下一周就直接打電話催學生簽約了。
給鄭大的同學都慌得不行:薪資待遇都沒談呢,咋就催著簽約了?追問了HR,回答也是含糊其辭,只說都有系統培訓,催著學生,讓他們放心簽約。
都說事出反常必有妖,現在的大學生見識了太多的校招套路,習慣了用人單位的挑挑揀揀,突然熱情如斯,換誰都得合計合計:是自己做夢還是大廠「瘋」了?
之前筆者為大家介紹過,往年校招中,大企業的慣用套路——「斷子絕孫」招聘法,譬如某為、某節,每年都去參加校招,每年都招一兩百人。
實則企業真正需要的大學生,不足10人,但由于規模大,有能力培養一兩百名畢業生,因此就都招進來,先不簽正式合同,統一培訓,優中選優。
很多畢業生心思單純,都認為自己能成為被留下的十分、甚至百分之一,結果呢,培訓了大半年,拿著實習生的微薄工資,干著不比正式員工輕松多少的工作,最后被殘忍地淘汰。
對企業而言,優中選優不僅有利于自身發展,還能讓同行業招不到人,鉗制競爭者的發展;對大學生而言,半年的試用期一晃而過,錯失的不僅僅是簽約大企業的機會,還有自己在校招中再次選擇的機會。
不過這種套路已經過時了,畢業生只要向同門的學哥學姐打聽一下,哪些大企業人員流動性較大,自然就避雷了。
但今年的校招,又有了新套路。BYD,雖然不是國企,但也是國內比較成熟的大企業了,往年參加校招,都是只招幾個人,成百上千份簡歷中,要經過層層篩選,被落下何其不易。
據鄭大的學生反應,BYD的校招大變樣,幾乎沒有任何篩選條件,投了簡歷的學生,兩周之內,HR就會催你簽約。
面對這種情況,謹慎的學生會選擇靜觀其變,而思考不足的學生,則認為自己足夠幸運, 趕上了大企業的寶貴擴招機會,或者是某些優待政策。
但BYD深入校招的,不止鄭大,還有哈工大等高校,根據其他應屆生以及個別內部HR的透露:BYD今年的秀敖釗的「國企批發價」,就是根據國企給予應屆生的平均薪資來大規模招聘畢業生。
這并不是好兆頭,兩年內,一定會有一批大裁員,就算企業不主動裁員,也會有輪崗、外派等許多方式,逼不懂的學生主動離職。
有BYD內部的老員工透露,大批裁剪應屆生的時候,就是老員工多發工資的時候,可見消息不假。
至于大廠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采用「校招陷阱」,原因也是利益相關。 大企招聘應屆生,國家會給免稅補貼10萬左右。
按照應屆生能在大企堅持下去的時間推算,如果應屆生的薪資不足1萬,等同于在給企業白打工,企業仍能從補貼和薪資的差價中獲取高額利潤。
寫在最后:
所以來看BYD給鄭大學生開出的薪資,7500的底薪,也就算不上多了。對比往年的三四千起步,估計又得有不少大學生,心甘情愿地落入陷阱了。
校招套路席卷應屆生,有人說這是大學生畢業前的「最后一課」,但筆者認為,如果這一課需要賭上畢業生的未來命運,那代價太沉重了。
當下,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同時存在,就是因為有很多企業,為了從補貼中牟利,把大學生的未來置之不顧。
應屆生需要、國家和社會更需要,有責任心的大企業,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能告知子女,不要被虛妄的利好蒙蔽,辜負了學歷,也浪費了機會。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