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小小「出糗」經歷,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卻很有可能要用一生時間去慢慢修復
周末和同事小李聊起和家里親人的關系時,她對自己媽媽有著很強的 抵觸感
小李說:「我恨不得這輩子都不回老家了」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兒女養大之后都「飛」走了、也不戀家
其實,每一個想要迫切「飛走」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份曾經所經歷的受傷心靈
小李就擁有很多這樣的經歷
她告訴我
母親做事太大男子主義思想了,一點兒也不知道留面子,尤其是當眾羞辱的那些經歷,讓她的內心烙印了很深的傷疤
當眾出丑不是小事,你的傷害可能還會為孩子的「不孝」買單
那是上大學的一年,母親坐區間車陪著小李 啟程往學校出發
區間車行駛途中,小李無聊地開始刷手機、看視訊
由于人多的原因,母親遞來的水果沒有及時接著,這件事被母親嘮叨了一路,還總 吃魚帶刺地說「兒女長大,不聽管教,以后怕是要被攆出去睡大街了」
隨著周圍人投來的 異樣眼光越來越多,小李再也忍不住了
她煩躁地頂嘴說:「你總是說這些話,一點意思也沒有,如果你真的有那麼討厭我,當初干嘛要生下我」
大概是小李平時 悶不作聲很少忤逆的原因,母親這次有些受不了了
她生氣地奪走手機,還反手甩了小李一巴掌
也正是那響亮的一巴掌,自此徹底 打碎了對母愛的渴望
當短暫的憤怒眼神過后,又回到了曾經的冷漠和不言語
那件事情發生后,小李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做噩夢,夢到區間車上被人指指點點、嘲笑、還有謾罵的聲音
盡管這些都是屬于 心理傷害的內心獨白,但當眾羞辱帶來的又豈止是母親的 言語打擊,還有來自眾人圍觀下的當眾出糗
小李至今回憶起來,她也 毫不避諱地表示,對母親最大的恨意,就是來自那些當眾出糗的羞辱感
每個人都渴望 被理解、被尊重,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經歷了區間車上被羞辱一事后,小李就成為了母親口中 「白眼狼」
原來,小李為了逃避被母親嘮叨,即便是放假也留下做些兼職工作
說是 勤工儉學,其實就是心理陰影、故意躲避母親的那張利嘴
漸漸地,母親也意識到這一點
但她卻沒有認識到自身錯誤,她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 「為了孩子好」
越想越生氣的母親,還給小李起了一個新綽號:「不孝的白眼狼」
每次回家,都要把這件事拿出來 叨叨幾句,要是碰上幾個人,那敢情還要搬著板凳說上半小時
這些不孝、白眼狼的話聽多了
小李似乎也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不怎麼戀家、甚至還討厭回家
慢慢地,從 思想、內心層面就朝著這方面發展,大學畢業后就一心投入到事業發展中,每次過年都以「加班走不開」的理由拒絕回家
小李明明知道這樣的行為有所不妥,但比起回家被罵「白眼狼」,她更喜歡投入到工作上的勞動自信,也漸漸迷戀上一個人時的孤獨和寂寞
那是一個沒有當眾圍觀的安逸環境,也是小李一直渴望的生活
這件事讓我從中領悟到,讓孩子出丑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有些看起來是 不經意的一件教育、溝通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是巨大的
而那些當眾不給孩子「留面子」的父母,就像是一把利刀狠狠地刺進孩子的胸膛,你現在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孩子將來可能就會逃得就有多遠
所以,當孩子漸漸陌生、想要逃離你身邊時,不要急著罵他們「白眼狼」,因為你的傷害可能會為孩子的「不孝」買單
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的父母,也永遠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朋友麗麗,也分享了她的一段童年傷疤
那是一個國中時期的回憶
有一次,麗麗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商場買衣服
本來是比較開心的購物時刻,但在挑選衣服時媽媽總嫌棄麗麗的衣品太差
不是顏色選得太丑,就是衣服的款式太老氣
一直在那 喋喋不休的語氣,讓半晌懶得開口的麗麗再也忍不住了
她有些 不耐煩地說「即然你嫌棄我的品味太差,自己到商場買衣服就好了,干嘛還要帶我來浪費時間」
此話一出,媽媽當時就開啟了喊大街模式:
「你說什麼?再說一遍」「剛剛不是挺能頂嘴的嗎?現在怎麼不說了」「把你剛剛說的話再說一遍,讓大伙來評評理到底是誰的錯」「我每天上班那麼辛苦,還得抽時間帶你來買衣服,現在好處沒落到,還被你如此嫌棄」「那你就不要穿衣服了吧,反正像你這樣的白眼狼,也不值得對你那麼好」…
隨著眾人圍觀的目光越來越多,麗麗沒有再開口說話,她丟下媽媽直接跑回家
很多年之后,再次回憶起這件事情時,麗麗的心中依然充滿著強烈的 羞恥感
她覺得被 眾人圍觀的感覺就是一把利刀捅進心窩,她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但她覺得自己的自尊心被踩在地上,再也不想出去見人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曾經看到的一個新聞
一個叫文文的11歲男孩
在坐公交車時被媽媽催促「趕緊寫作業」,文文只是頂嘴說:「那些題我都會做,不用寫也能考高分」
不料,這句話直接點燃了媽媽的暴脾氣
媽媽 一氣之下把男孩身上的衣服都給扒了,只留下短褲和襪子
媽媽的舉動,或許是想讓孩子意識到驕傲、或「臉皮厚」的問題,但這樣過激行為無疑是踐踏孩子的自尊
那種被當眾圍觀的感覺,需要的是可是強大的 心理素質,尤其是犯錯、被羞辱下的圍觀,是很容易成為孩子一生 難以修復的痛
如果我們總是當眾對孩子 喊大街,一個沒有自尊、沒有「面子」的孩子,最終也無法成長出健全的心智
男孩文文、和朋友麗麗就是這樣,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認為別人在嘲笑自己,也害怕出現在人多的地方
這種自卑、害怕、膽怯,甚至不敢與人交談的心智,就是屬于不健全的
因為害怕、因為擔心,即便是 大好機會、即便是這件事情很簡單,他們也始終 止步不前
那份曾經被踐踏的自尊,正如不想、也不愿意的自卑心,是不容易被喚醒的
想要給孩子留面子,記得給自己的嘴巴安上一條拉鏈
懂得給孩子留面子、想要維護孩子的「顏面」,就需要家長給自己的嘴巴安上一條拉鏈
比如,做到人前維護、人后教養
這種既能達到教育目的,又能養出健全心智的孩子,就是屬于教育里的高情商行為
何為拉鏈式教育?
所謂的拉鏈式教育,就是父母懂得分寸、知道適當的時候得體退出
正如我們衣服上的拉鏈,寒氣入體的時候拉上能防寒,內熱加重的時候拉下又能散熱
但如果我們什麼時候都把拉鏈拉得緊緊的,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受寒著涼
其實,過度保護反而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一旦透些風就會被寒氣入體
而太過緊致的教育也會容易讓孩子透不過來氣
就像嘮叨式父母最喜歡用的批評、提醒,看起來是為孩子找到問題所在,希望他們能在同一條彎道上少出錯
可你的嘮叨,尤其是當眾批評只會讓孩子出丑,甚至還把孩子的自尊心踐踏得稀巴爛
所以,一個懂得給孩子留面子、維護顏面的家長,都會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言語,成為孩子的影響力、而不是控制力
這個時候適當有松的「拉鏈效應」就是屬于教育里的 分寸
有位朋友
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一直都特別好,每次下班的路上都會給母親通話聊天,一聊就是幾十分鐘、幾個小時那種
這種有「說不完」話的親情關系背后,正是來自人前維護、人后教養
原來,朋友小時候家里比較窮,他的父母也很少會給零花錢
看到好朋友手里有一支新鋼筆后特別羨慕,為了也擁有一支鋼筆,朋友就偷偷從老爸兜里拿走5元錢
老爸知道這件事情后特別 憤怒,生氣地把朋友拖到院子里胖揍一頓
嘴里還不停地說著「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我現在縱容你偷,就是縱容你以后去犯罪「
這種字字不離偷、句句又帶犯罪的話,讓朋友感覺自己就像是被釘在「小偷」柱子上,甚至覺得自己永遠也沒有辦法抬起頭做人了
當天晚上,朋友就 背起行囊準備永遠離開這個家
那時,母親走了進來,她拿出來姥爺送的那只珍藏鋼筆,然后深情地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寫字,姥爺當初也特別喜歡練書法,他還有一支珍藏了很久的鋼筆,我一直都想著把它送給你」
接著,母親又說:
「媽媽借給你5元錢,然后再把姥爺珍藏的這支鋼筆送給你,這樣你就不用跑去買鋼筆了,不過你手里的這5元錢是不是應該先還給爸爸呢」
母親溫和的聲音、得體的處理方式,讓朋友瞬間感受到被尊重的力量
這種沒有埋冤、糾錯,也沒有施舍、可憐的拉鏈式教育,正是所提倡的人前維護、人后教養
而老爸的教育思路雖然清晰,不希望從小養成偷東西的不良習慣,但這段教育中我們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
那就是第一次偷東西的孩子,或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偷」,他們鎖定的目標也往往是身邊親近的人
因為某種喜好、或者因為某種需求,才想著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兜里拿錢
如果我們發現這件事情時,是以「拿借」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孩子將來所歸還的東西會更多
包括:尊重、信任,還有感恩、與牽掛
反之,當你把孩子看成「偷東西」行為開始,所剩的親子關系就只有彼此傷害了
所以,想要給孩子留面子,記得給自己的嘴巴安上一條拉鏈
比如
當孩子受到冷落、當眾出丑時記得抱抱他,拉上拉鏈去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告訴孩子:
「沒關系,人生沒有一帆風順,這次沒有被認可不是當眾出丑,而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等吸取經驗之后,下一次肯定會驚艷全場」
又或者
當孩子當眾犯錯時,松下拉鏈去耐心看看孩子犯錯后的表現,有緊有松地讓孩子自我檢討
告訴孩子:
「我發現,你這件事情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會低頭思考,這一定是在想著如何去彌補吧,這一點就做得非常好,如果我們再結合更多的建議與技巧,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懂得運用拉鏈式教育,學會人前維護、人后教養,這便是教育里的有緊有松、也是父母的高情商教育
那麼,關于孩子當眾出丑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想法與建議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