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行風光
育兒分享
熱點新聞
娛樂明星
綜合推薦
装修
奇聞趣事
創業職場
心靈語錄
趣味測試
生活小妙招
设计
軍事
動漫影音
酷車
明星
獅城資訊
科技遊戲
養魚
毛孩
情感百態
全部
    
孩子生氣扔玩具,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千萬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2023/04/11

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如果你曾嘗試給娃講道理,應該都體驗過深深的挫敗感。

尤其是你覺得他好像聽懂了,但同樣的情況發生,他仍然「重蹈覆轍」。

這個時候,你不禁陷入自我懷疑:「我到底要強調多少遍孩子才能記住?」

我也曾是個愛講道理的嘮叨媽媽,我的大女兒跳妞是個觸覺敏感的孩子,她似乎討厭一切會「束縛」住自己身體的東西。

在她小時候,很冷的天不願意戴帽子、手套,外套穿一會就要脫掉。冬天每次出門給孩子穿衣服,她就非常對抗。

無論我怎麼強調著涼會感冒,女兒都不聽,講道理一點用也沒有。

後來,我嘗試去瞭解她不愛穿外套的原因,女兒才委屈著說不舒服。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要求過她穿衣服,基本放棄了跟孩子講道理。

天氣變涼了,我會在出門前對著她說:「今天天氣好冷啊,媽媽早上流鼻涕了,受不了了,看來得穿個外套再出門,跳妞你覺得冷嗎?」

女兒感到冷了,自然就會回房間抱走她的外套,乖乖穿在身上。

冷了要禦寒,這是人的本能。這種本能和年齡無關,小孩子和成人是一樣的。

無論你怎麼強調冷,孩子都很難感受到,只有她自己感受冷這種體驗,自然就會乖乖穿上外套。

正如盧梭所說: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因此,對孩子講道理是下下策,有時候讓孩子親身體會才是教育的良方。

越愛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講道理也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如果只有一方單向的輸出,而另一方毫無機會開口,那就成為了一種壓迫,甚至是命令。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腦科學研究更表明:孩子3歲前,給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

左腦負責邏輯思維,掌管秩序和行為;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用來接收和解讀情緒。

而孩子3歲之前,左腦發育還不完善,還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很容易被會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控制。

所以,才會常常看到孩子愛發脾氣、愛哭、甚至無理取鬧,這些都是因為他的左腦發育還未完全。

那麼,為什麼給3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是無效的?

簡單來說,是因為孩子還小,理解不了。

舉個例子:成年人看到混亂的房間,他最自然的反映就是去收拾打掃,因為成人的左腦會做出判斷,房間亂了需要整理收拾。

而孩子玩玩具弄得房子亂糟糟,他是不會覺得這是亂的,就算你對他說,「要自己收拾好」之類的道理,他也只能眼巴巴望望你,不僅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因為他只關注他眼前的場景。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熊孩子幹的各種無腦蠢事,也不用感到奇怪了。

孩子3歲前,講道理他聽不懂,那為什麼孩子都5歲了,講道理他也不愛聽,甚至更不聽話了呢?

我知道,這讓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因為苦口婆心講的道理孩子不僅半句沒聽,還變得越來越叛逆。

其實,小孩子從2歲起就有了自我意識,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反抗企圖控制他的人。

我有個朋友向我吐槽兒子不肯刷牙,好像有點故意跟她作對,每次要求孩子刷牙,孩子不但哭得撕天裂地,而且不斷捶打朋友以示反抗。

不就是刷個牙,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肯配合呢?

朋友只關注到了孩子不刷牙這件事,卻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小個體,他也擁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感受。

此時此刻,一味灌輸不刷牙會長蛀牙,對孩子來說就是無效溝通。所以你說再多,也會被孩子自動遮罩。

而且長期只跟孩子講道理,忽略他的情感需求,孩子也很難跟父母變得親近起來,久而久之影響的就是親子關係。

這才有了很多父母吐槽: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越叛逆!

因此,聰明的父母,從來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

不講道理,這樣溝通最有效

那,不給孩子講道理,有什麼方法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和孩子說話是需要技巧的,那就是你得做到和他共情。

甚至有時你不用說話,用行為來引導她,他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和嗯哼的溝通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嗯哼不小心踩到玩具傷到了腳,瞬間爆發大哭,甚至生氣地扔掉了玩具。

霍思燕第一時間過去詢問嗯哼是不是踩到了什麼,並擁抱了他說道:「我知道很痛。」

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了些,她用關心的口吻對孩子說:「太疼了,我去看看那個東西,我給你看看是什麼。」

接下來,她又告訴嗯哼,不能因為生氣就亂扔玩具,因為這樣有可能再次傷到自己也會傷到媽媽。

最後,她還踩了一下玩具,然後表示:「太疼了,完全能體會到你剛才那麼痛。」

在嗯哼情緒完全恢復之後,他連問了三個問題:「你知道紮我哪了?」、「剛才你感受到了嗎?」、「你心疼我不?」

在孩子扔掉零件的時候,媽媽沒有第一時間去教育講道理,而是讓孩子盡情宣洩,等孩子心情平復後,還親身去體驗被紮的痛感,以此讓嗯哼明白紮人的東西不能隨後亂扔的道理。

試想一下,如果霍思燕在兒子大哭時還不停告誡他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孩子能聽得進去嗎?

我們自己遇到問題,都不喜歡聽一大堆道理,更希望對方能真正理解自己,更何況情感訴求更為強烈的孩子呢?

儘管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但也需要我們適當放權,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生活中,只要影響不大的事,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想法。

比如出門穿什麼,可以讓他自己做主,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味講大道理,還不如當個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強化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有些父母愛講道理,往往是因為對孩子有太高的期待。

就像我希望女兒冬天多穿點衣服一樣,這個就是我強加給她的期待。

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標和期待。期待是你希望別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標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那我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愛上穿外套不生病呢?

比如,我可以找出孩子不願穿衣服的根本原因;還可以親自帶孩子挑選衣服,多試一些手套帽子,選最舒服的等等。

只有感受到媽媽不是在要求我,也不是命令我,而是在幫助我,孩子才更願意改掉壞習慣哦!

很多時候,家長總說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家長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范,則是最好的方式。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嘴上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關於這點,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總結得特別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過程;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去享受食物的萬千滋味;

想盯著孩子寫作業?自己去拿起本書享受閱讀;

想要孩子熱愛運動?自己下樓去跑兩圈。

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

看見了,體會了,理解了,就內化成他自己的道理了。


為何有的女人老了也不油膩?一少穿花,二不留長發,這2點很重要
2023/06/07
看完孟晚舟的「裙裝秀」,才明白這是骨子帶的優雅,每一套都高級
2023/06/07
五六十歲女人,頭髮盡量不要「燙小卷」和「留直發」,這些更減齡
2023/06/07
4樓、8樓、18樓不能買?建筑學家:真正不建議購買的是這4個樓層
2023/06/07
「會打扮」與「不會打扮」的女人,看這3點就知道了,差別太大
2023/06/07
廚房的「去家務化」清單已列齊,照著學就行,讓家務活減少一半
2023/06/07
上海外婆告訴你:女人上了年紀,裙要花、發要卷,美得優雅又端莊
2023/06/07
「奶奶短衫」才是最適合4、50歲女人的上衣,洋氣減齡,誰穿誰美
2023/06/07
40歲主婦的8個生活小「智慧」,經濟又實用,讓人不得不佩服!
2023/06/07
提醒中年人:不管有錢沒錢,這2種白酒不要碰,全是香精勾兌酒
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