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群里有位寶媽私信:孩子快6歲了,在教育問題上卻出現了矛盾,爸爸認為應該放養孩子,什麼都不管,可我卻覺得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應該嚴厲一些,事事定要求,到底該選哪一個呢?
看到這位寶媽的問題。我也大概能明白她的困惑。
太過嚴厲,容易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難以管教,親子關系變得更疏遠,但完全放養,弊端也很明顯。
孩子年齡太小,完全憑自主意志做事,對事情也基本沒有的是非觀念,一味散養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塑造也是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
其實不管是絕對嚴厲還是完全放養,都是不太合適的,再加上寶媽也弄混了一個概念,放手并不等于放養,什麼都不管。
相反,放手是讓孩子開始走向獨立自主,創造個性的最好方法。
放手不等于放養。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母說要對孩子放手,可大多數時候,真正的放手和很多父母理解的放手是不一樣的。
真正地放手,是指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及其他的方式,都告訴孩子一個道理:
你已經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夠很好地獨自處理身邊出現的問題,我們絕對信任你。
而大多數父母所說的放手,一般就等于放養。
表面上,似乎這種方式也是指,家長不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教孩子,但內心卻不像真正的放手,那麼信任孩子。
反而,十分焦慮,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放不下心,總是擔心他們出錯,同時內心不斷質疑自己,這樣做是否正確,是否能真的幫到孩子。
由此可見,放養,指的是家長沒有原則地給予孩子自由,若孩子不辨是非,更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時間長了,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放手,則是指父母在確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成長的情況下,有原則地放手,同時,并不是全部都會放手,而是針對性地有些方面放手,但有些方面依然會給孩子做一些嚴格地把控。
所以,放手并不等于放養,關鍵區別在于,孩子是否準備好,父母是否足夠信任并做好相關的管理措施。
是否要對孩子放手,家長需要衡量的三個標準。
全世界都在呼吁,家長要對孩子放手,給孩子自由,可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對孩子放手?家長如何衡量孩子能獨立處理事情?
1、真的相信孩子能做好這個標準。
這點主要是對家長自己的衡量,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信任你的孩子,如果只是表面喊著要放手,心里卻總是惶恐不安,無法割舍,只會導致你所謂的放手變得名不副實。
所以,在決定是否要對孩子放手之前,家長一定要確定好自己的真實想法,這點至關重要。
2、自信且自律。
當孩子充滿自信時,內心會變得很坦蕩,很陽光,無論遇到任何事情,他的第一反應都是相信自己,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膽小和退縮。
如果孩子在自信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律,就會讓孩子更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讓自己變得更高效,側面去提升自己的自信,這樣也讓他在處理事情時,游刃有余。
3、善良且有教養。
根植于內心的善良,會讓孩子潛意識地在意識地在自己心中樹立一道紅線,做事情就會變得有底線,不會自私地去自私地去傷害到別人或做壞事,更會發自內心地去幫助周圍的人。
有教養的孩子,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很有禮貌,親和力高。
不隨手扔垃圾,扶老人過馬路,公眾場合保持安靜,不到處亂竄,「請」「謝謝」等禮貌用語常掛嘴邊等,這些舉手投足間體現的教養都更加體現了孩子的善良和規則意識。
這樣的孩子不僅會讓別人對他心生好感,社交能力逐漸增強,讓他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更能在他處理問題時,獲得更多助力。
總之,決定家長是否要對孩子放手,一定要有具備這3個最基本的標準,否則,就算真的家長對孩子放手了,效果也不會太好。
4個要點,幫助家長對孩子真正放手。
既然決定要對孩子放手了,自己也調整好了狀態,那家長具體該怎麼做,才能將放手這兩個字落到實處呢?
1、觀念溝通。
在開始實施行動之前,家長一定要將自己的想法和孩子及時溝通,讓孩子明白,接下來是他做主的時間,父母不會再過多地管教他。
「以前是因為你年紀比較小,爸媽擔心你一些事情處理得處理得不好,所以管得比較多,但通過這段時間的成長,我們覺得你已經擁有了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從現在開始,你自己身邊的問題呢,都需要你自己獨立來處理。
當然爸媽會在你身后關注你,只要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會陪在你身邊可以嗎?」
觀念的溝通,會讓孩子首先在心里做好準備,調整好最佳狀態,并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繼而信心百倍地投入地投入到后期的行動中去。
2、訓練完成后再退出。
要想孩子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在放手前,就一定要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路及解決方式。
就像運動員打比賽,如果前期沒有長期高強度的訓練,教練又怎會放心讓他上台比賽,是一個道理。
3、陪伴,觀望,及時引導。
就算放手,并不意味著完全撒手不管,家長要花上更多的時間,陪著孩子慢慢成長,在他處理事情的過程當中,遠遠地觀望,不打擾他。
當他陷入困境或者孩子主動求助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正向的引導,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方式,不斷地進行技能升級,變得越來越好。
4、不再依賴孩子。
很多父母將孩子看得特別重,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殊不知這種特別關注,不僅讓迷失了自己,更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沒有施展空間。
作為家長,請試著將注意力轉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來,減少對孩子的依賴和關注。
你會發現,當你真的開始找回自己的時候,不僅獲得了工作上的和生活上的成就,恢復自信,更能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努力,拼搏的正能量。
孩子的壓力也會驟然減輕,能放手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情,無數的創意也就應運而生。
有些父母總以為,放手就是對孩子完全放棄,什麼都不管,越是這樣想,就越不敢放手。
真正地放手指的是,在父母的不斷引導下,孩子擁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自信,自律,善良且更有教養的前提下,父母給予孩子的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不斷鍛煉自己的生存技能。
只有這樣的放手,才是幫助孩子自由地成長,讓父母沒有后顧之憂的正確方式。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