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三年(946年)十一月,后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后晉國君石重貴的姑父杜重威在契丹國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忽悠」下,率領30萬晉軍投降契丹,杜重威的投降使得石重貴失去了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契丹鐵騎得以長驅直入向后晉都城汴梁奔襲而來。十二月十六日,石重貴才得知杜重威投降的消息,石重貴急召李崧、馮玉、李彥韜等人入宮商議對策。此時汴梁城內防務空虛,晉軍主力全在杜重威手里,唯有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手中還有一支生力軍,李崧、馮玉、李彥韜等人建議石重貴召劉知遠勤王。
石重貴的詔書還沒送出汴梁,當天夜晚,杜重威的部將張彥澤就引導契丹鐵騎殺入汴梁,立時,京師大亂。次日,契丹軍猛烈攻打皇宮,石重貴見大勢已去,欲效法后唐末帝李從珂自盡殉國,卻被親兵校尉薛超抱住阻止。不久后,契丹使者傳到了耶律德光善待后晉宗室的旨意,安撫了石重貴,石重貴遂決定打開宮門投降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兵不血刃進入后晉皇宮,成功入主中原。
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在汴梁稱帝,改契丹國號為大遼,是為遼太宗。正月初五,耶律德光下詔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冊封為負義侯。正月十七日,耶律德光將石重貴連同皇太后李氏(石敬瑭的大老婆)、皇太妃安氏(石敬瑭的小老婆)、皇后馮氏、皇弟石重睿、皇子石延煦、石延寶以及公主、嬪妃、宮女、宦官計500余人一起向北遷徙,流放到渤海國故地——黃龍府。流放途中,正值寒冬臘月,石重貴一行饑寒交迫,押送的遼軍又對他們百般凌辱施虐,許多人不堪凌辱自盡而死,被餓死凍死者甚多,場景好不凄涼。這一幕無疑是179后的「靖康之變」(1125年,金國滅北宋,俘虜北宋宗室成員3000余人)的提前預演。耶律德光入主汴梁后,大肆封賞后晉舊臣以穩定局面。
以張礪為平章事,李崧為樞密使,馮道為太傅,和凝為翰林學士,趙瑩為太子太保,劉昫守太保,馮玉為太子少保。以趙延壽為大丞相兼政事令、樞密使、中京留守。以耿崇美為昭義軍節度使,高唐英為昭德軍節度使,崔廷勛為河陽軍節度使,分據要地。
但是,畢竟耶律德光是異族入主中原,再加上遼軍在中原軍紀不嚴,大肆劫掠中原州縣,百姓深受其害,廣大百姓自發組織義軍反抗遼軍,多至數萬人,少則千百人,攻破州縣城,殺死耶律德光任命的官吏,遼軍在中原的統治陷入崩潰的邊緣。
與此同時,原后晉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王朝,是為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后,各地藩鎮將領和后晉舊將紛紛起兵響應,一時間,聲勢大振。耶律德光知道在中原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帶著后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后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汴梁北撤。耶律德光走到欒城(河北欒城縣)時染病去世,時年四十六歲。隨著耶律德光的去世,遼國入主中原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劉知遠成功接管后晉全部疆域和政權,歷史進入后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