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六歲,活潑可愛,她的爸爸媽媽都是獨生子女,葉子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無限歡樂。爸爸媽媽去上班,葉子 出生就是姥姥帶 ,一直到現在。當然,奶奶也很愛孩子,葉子的吃穿住行、營養費、教育費都是奶奶出, 奶奶花錢非常大方 。
周末,葉子休息,奶奶打算帶葉子去新開的一家美食城轉轉,里面有很多小孩子喜歡的小吃,葉子也很向往。但是,臨近出發的時候,葉子卻變卦了。
因為姥姥有事情不能去,葉子也不愿意去了,奶奶怎麼勸都沒有用,她就 非要等姥姥一起 。看得出來,奶奶有一點失落,自己大把的錢花出去, 孩子好像跟姥姥更親。
奶奶追著葉子說:「你可是我們家的寶貝,你看你住的房子是我們出錢買的,你坐的車子也是爺爺買的,你穿的衣服是我買的, 奶奶的錢都給你花掉了 ,你可不能做白眼狼。」
葉子嚇得跑掉了,葉子媽媽聽了這些話,也很不高興,婆婆這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勞嗎?
90后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的孩子更是備受矚目,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六個成年人眾星拱月一般地守護著一個孩子。所以,孩子跟誰更親,也是大家都非常在意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姥姥和奶奶之間,是奶媽親,還是姥姥親,也成了困擾孩子的一個「千古難題」。
奶奶和姥姥誰更親?還真有很多人經過研究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有人就說,根據血緣關系來判斷, 當然是姥姥更親,因為媽媽懷胎十月,孩子和媽媽的血緣關系更近,當然也就是和姥姥更親了。
國外的一位學者坦斯卡倫通過對4000多名的青少年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姥姥是最親近的人,其次是奶奶、外公和爺爺。
當然,這種結論也得到了我們國內的很多奶奶的反對:孫子還是自己家的,姥姥不過是一個外人罷了,孩子跟姥姥親不過是表面上的客氣,「根」還是在爺爺奶奶這里的。
60后、70后的一代,奶奶親是普遍現象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回到我們的爸爸媽媽的生活的那個時代,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奶奶在孩子辛苦中的地位,是姥姥不能比擬的。
因為是孩子比較多的年代,大多數的老人都是子孫滿堂,既有兒子也有女兒,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大多數也都不止一個、兩個。
過去的年代,老人心里 孫子的地位 是外孫不能撼動的,就連自己的女兒,那也是「潑出去的水」,不再是自己家族的一員了,外孫子更是外姓人了。
而且,在以前的家庭里,都是 奶奶帶孫子 ,這是一個大家都默認的傳統,姥姥幫忙帶外孫子的家庭很少。
感情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也是相互的,奶奶的陪伴成長,遠遠大于姥姥的短暫的親熱,在孩子和老人的心里,奶奶和孫子都有著更深厚的感情。
獨生子女的增多,觀念大不同,姥姥也成了帶娃的主力軍
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變化,如果我們的的父母就只有一個女兒,當然也就不存在什麼重男輕女了,女兒是自己的唯一,女兒的孩子更是掌上明珠。
獨生女和獨生子的結合,人們的嫁娶觀念也很淡泊了,不過是兩個孩子的結合,成立一個新的小家庭,父母雙方都愿意給他們更多的幫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里,很多姥姥也開始變成給女兒帶孩子的「主力軍」了,因為 媽媽和女兒更貼心 ,幫女兒帶孩子不會有婆媳矛盾,家庭也更和睦,所以,很多家庭已經逐漸淡化了孩子的姓氏概念,姥姥也正在成為孩子最親近的人。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不管是孩子更喜歡誰,或者是誰來幫忙帶孩子,家庭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怎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姥姥、奶奶和平共處,對孩子們的成長是最好的
「你覺得奶奶更親,還是姥姥更親呢」?這是很多老人喜歡問孩子的一個問題,想要從孩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如果經常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是不好的,讓 孩子左右為難 ,讓孩子對老人的親情表示質疑。
在這個快節奏生活的時代,姥姥、奶奶都是在不斷幫助兒女小家庭的,姥姥和奶奶如果產生矛盾,在孩子面前說彼此的壞話,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
奶奶和姥姥互相體諒,共同出手幫助孩子,在和睦的家庭里,孩子也能學到正能量的為人處世之道,也能夠在充滿愛意的大家庭里,身心健康成長。
互動話題 :你家孩子是誰帶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