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蘭媽談育兒
「奶奶,我想買只兔子養,可以嗎」
「哎呦,自己都養不了,買回來就是給我找麻煩,不行,買那玩意能干啥,一天就是沒事干了」
這是8歲半女兒和她奶奶的對話
當奶奶說出這句掃興話后,女兒當場就紅了眼,跑進臥室「啪」地關上房門,然后還對緊跟其后的妹妹說:「把門關上,我不想看到她」
看到女兒氣呼呼的樣子,我寬慰她說:
「干嘛那樣生氣呀?奶奶只是擔心你現在年齡小,不能很好地照顧兔子,如果養幾天就不想養了,讓小白兔成為流浪兔可是不負責的行為哦」
女兒想了想說:「你和奶奶可以幫我養」

認真地聽完女兒建議后,我又對她說:
「傻孩子,媽媽每天要工作,奶奶也有很多事情,我們既然要養兔子,就要給它好的生長環境,如果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條件,是不是需要再等等呢」
女兒聽完這句話后 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沉淀一會兒又開心地說:「既然我現在不能養一只兔子,那我就用彩紙做一只兔子,讓自己過過眼癮」
看著 自娛自樂、還能讓自己進入 積極狀態的女兒,我欣慰地笑了笑
其實,教育孩子有的時候真是 一句話就能決定結果
正如,女兒想要養兔子這件事,或許在成年人的眼中孩子就 純屬是亂花錢,也是在給家長找事
可孩子想要養寵物最初是好奇,後來又是愛心、和責任心的延續,這可不是什麼滔天錯誤
如果隨便對孩子潑涼水說一些讓人掃興的話,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反感、甚至疏遠你

做掃興父母,等孩子寒了心就孤獨了
以前,我家隔壁住著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孩子
大家庭人口的 溫馨熱鬧,這是多少人羨慕的家庭組合呀
可是,這種溫馨并沒有持續多久,爸爸就帶著媽媽、還有兩個孩子出去租房住了
對于這件事
有人認為:「都是一家人,何必鬧得分崩離析呢」
也有人覺得:「這兒子莫不是娶了媳婦忘了娘」
其實呀,每一段 離家獨住的背后或許都承載著一份 寄人籬下的痛苦

今天要講的這對年輕夫妻就是這樣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過著異地的陪讀生活
都說婆媳是天敵關系,剛開始還不信,總覺得人心換人心,又不是在古代過著宮斗生活
可當年輕媳婦遇上年輕婆婆后,時常就能聽到隔壁傳來婆媳兩人拌嘴的聲音
好幾次,遇到這位媽媽閑聊幾句家長里短時,她都唉聲嘆氣地說:
「真想孩子能趕緊長大,那樣我就自由了,可以早點逃離這個鬼地方」
有時聽到這種抱怨,我還覺得年輕人性子比較急,跟老年人相處在一起很容易發生矛盾
可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后,我才意識到:「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隔壁那對老人可算是「潑涼水」專業戶了,不管遇上什麼事都喜歡說上幾嘴
遇到路上打掃衛生的阿姨,會說「那里沒掃干凈,這里掃一下」
遇到親戚聊天時喜歡當面說:「xx家的兒媳會哄人,難怪人家越過越紅火」
刷到某某媳婦孝順公婆的視訊時,老人家還天真地把視訊轉載給兒媳看
甚至,孩子見面沒喊xx時又責怪說「你媽沒教你呀,連人都不會喊」
…
就這樣, 一樁樁、一件件的涼水潑多了,人也寒了心
為了小家不散,小兩口只能帶著孩子出去租房住,剩下的老兩口也變成為了孤獨的留守老人

孩子被潑涼水,長大后會形成「假懂事」
6歲女孩茵茵,是在單親家庭下長大的孩子
印象中的她始終喜歡低著頭,被批評了也從來不頂嘴
那溫順又乖巧的樣子,或許就是大家期待的「別人家孩子」吧
可過度安靜乖巧、甚至受了委屈也默默承受的孩子,就不要羨慕了
畢竟,外表柔順背后很有可能就藏著一顆 支離破碎的心,也是傳說的「假懂事」
茵茵就是這樣一個女孩
爸爸早年前創業失敗后就消失了,媽媽每天需要打好幾份工來支撐著這個家
大概是 生活不順、命運不公,負擔太重的媽媽時常把壞情緒發泄在女孩身上
因為一次成績沒考好,能從學校一路批評回家

那一次次潑涼水的聲音,就像是一根刺一樣「狠狠」扎進心間:
「你怎麼回事,卷子上那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照這樣發展下去,你能國中畢業就不錯了」「我每天為了你早出晚歸,你現在就是拿這樣分數來敷衍我的呀」「看你不好好學習以后怎麼辦,難道要跟我一樣去端盤子刷碗,過苦日子嗎」…
面對焦慮媽媽的各種潑涼水行為,茵茵也有反抗過,可結果不是在潑涼水中傷心,就是在掃興中選擇沉默
比如,茵茵說:「我真的很努力,很用心了」
媽媽會說:「要是真努力了,能只考這點分數嗎」
又或者,遇上考試進步會高興分享:「這次比上次多考了2分」
結果,媽媽卻認為:「只是多考2分而已,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分數」

或許,在媽媽眼里孩子只有跨越 「一大步」才值得慶祝一番,可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 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特別是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小朋友
那些經常掃興、或者對他們潑涼水的行為,是很容易讓孩子在看不見的進步里變得 敏感、情緒化
所以,不管生活有多難、日子過得有多麼苦,都要記得千萬別做掃興父母
如果覺得情緒實在是控制不住了,那就暫時離開一會吧
可以戴著耳機出去跑跑步,也可以跑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幾句
等到情緒好轉之后再回來跟孩子溝通,你的好心情會讓孩子開心,你的好語氣也是孩子成長的安全感…

父母不給力,孩子的回憶都是苦澀的
都說「愛孩子這件事連母雞都會」,可我們真的「會」愛孩子嗎?
曾經,就「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這個話題,采訪了身邊的一些朋友
結果答案是讓人意外的
有人說
除了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穿的衣服、吃的東西,包括玩的玩具都是最好的
也有人說
為了讓孩子將來學習更加輕松一些,從幼兒園開始就投資各種學前 補習班
這些愛,從本質上來看并無問題,可很多家長都是 關心則亂
在 愛之深、責之切之下,很容易疏忽孩子的 成長陪伴,也忽略了對孩子的 健康心理發展
朋友小靖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父母考高分的不斷施壓下,她一直在 很努力、很用心地學習
可再努力,最終也抵不過「一次兩次優秀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傷害
因為從來沒有聽過父母的一句贊美話,小靖一直覺得「自己不配」
大學聯考時不問意見就決定要選的專業,畢業后又不經允許就四處張羅工作

從小到大,在小靖的記憶里她就像是一頭 任人宰割的羔羊,沒有反抗的余地、更沒有說「不」的權力
雖然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靖有著體面的工作、拿著別人羨慕的月薪工資,可她卻一點也不開心
一次回家,因為對工作上的一些問題發發牢騷,沒想到當即被潑涼水說:
「你就知足吧,你能得到這麼好的工作,還不是全靠我和你爸在操心,就憑你的實力怕是連公司大門都進不去」
母親的話,或許是為了讓小靖 學會珍惜、不要任性,可說出的話實在是太讓人難受了
一句句「就憑你…」、「要不是我和你爸…」,對孩子的 內心打擊,甚至比 棒打教育的傷害力還要強

而小靖的成長經歷,也讓我想到了這句話:「父母不給力,孩子的回憶都是苦澀的」
原來,你的孩子一想到你是甜的、還是苦的,這些都源自于父母前期帶給孩子的感覺
舉個很明顯的例子
如果孩子向你傾述、或者分享某些事情時,你總是對他們 潑涼水,時間長了孩子會自卑,長大了也會更加反感你
因為孩子每每回憶起父母時都是 苦澀的,那種從內苦到外的感覺,自然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甚至 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孩子的身邊

做優秀父母,記得從「會說話」開始
做一個「會說話」的父母有多重要?
我認為,那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雙向溫暖的愛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給自家婆婆買護膚品時直接被問道「多少錢買的」
朋友有些尷尬地如實告知「xx錢買的」
婆婆聽后「哦」了一聲,然后說「那還便宜」
後來的幾年,朋友還給老人買了包包、衣服和鞋子
可老人家就有些掃興了,當著兒媳面把不喜歡的衣服和鞋送人,有些還是屬于七、八成新

這些話、這些行為,慢慢就讓朋友失去了買禮物的動力
她覺得,別人送的東西哪怕再不喜歡也最好不要問價格,更不要說不喜歡、或隨便送給他人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的時候 不得不承認一句話的重要性
「會說話」是一種高情商,也是一種讓人舒服的語言表達
像別掃興、別潑涼水,也適用于任何關系相處,特別是和身邊最親近的人相處,「會說話」的關系才能維持得持久
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 會說話」也是拉近親子距離的一種捷徑
當我們能試著做好孩子的 支持者、傾聽者時 ,你也會發現,原來我們和孩子之間隔的就是一個「 好好說話」的距離
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的 高眼光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所說的 人生建議、未來規劃、包括 包辦代替,都像是一瓢冷水「狠狠」地拋向孩子
所以,跟孩子相處就要拒絕做掃興父母、別向孩子潑冷水
如果我們實在不知道何為「好好說話」,那就從認可孩子開始吧

包括: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油,我們一直都在身后,也是你最堅強的后盾」「遇到困難別退縮,想想過去那些勇敢的日子,多麼厲害呀」
又或者,發現孩子的進步:
「你在xx方面很努力,這次能取得好成績,我真為你感到驕傲」「你的努力我已經看到了,如果在xx方面再用心一些,就會更加優秀了」「哪怕進步1分成績也是值得表揚的,因為那是你的努力結果呀」
都說:「父母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為了讓孩子更加 健康茁壯地成長,做一個 善于發現、懂得認可又不會掃興的父母,這便是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所需了

那麼,關于別做掃興、潑冷水父母的相關育兒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